房地产新模式的形成,应对高品质住房需求!

2024年5月9日

4月30日,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举行会议,这次会议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新的表述:

会议指出,必须持续防范并解决关键领域的风险。继续实施因地制宜的政策,强化地方政府、房地产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责任,确保交房工作顺利进行,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。结合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新变化和人民对高品质住房的新期待,应综合考虑对存量房产的处理和增量住房的政策调整,加快形成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,推动房地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。深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解决方案,确保高风险的省市既能有效控制债务又保持稳定发展。持续推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改革,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
这次会议的表述被视为楼市的新表述,主要因为以下两个明显的变化:

01 | 未提及“三大工程”

“三大工程”包括保障房建设、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的公共设施,这是去年中央提出的三项重要房地产任务。

去年年底,为了支持三大工程的建设,政府甚至重新启动了长期未用的PSL政策,初始额度为3500亿元。据报道,这一数额是PSL历史上单月投放的第三高额——前两次分别是2022年11月的3675亿和2014年12月的3831亿。

但仅仅一年后的这次会议上,却未再提及“三大工程”和保障性住房。

这是否释放了某些信号?

如果是这样,对商品房市场理论上是一个较大的利好。

利好的逻辑在于,分流至商品房市场的压力将减小。之前我在分析保障房时提到,一旦大量配售型保障房进入市场,将至少分流掉当前商品房市场中一半的需求,这对于需求已经萎缩的商品房市场而言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
02 | 去库存的动作提上日程

与淡化“三大工程”的同时,一个关于楼市的新任务被提出:要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的新变化和人民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,综合研究处理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。

这表述释放的信号包括:

1. 市场供应已超过需求。

“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”这一表述,在去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有过表态。

2. 需要建造更大型和更好的房子,或许将大规模放宽“709”限制。

“人民对优质新房的新期待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2006年5月,建设部、发改委、国土部等九部门在“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”中,具体要求新审批、新开工的商品住

房建设,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(包括经济适用住房)所占的比重,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%以上。特殊情况下需要调整的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、省会城市,必须报建设部批准。过去已审批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如不符合上述要求的,应根据要求进行套型调整。

当时,由于需要适应高速城市化的需要,提出70%的房子面积需在90平米以下,以满足大量进城农民和小城市居民向大城市转移的需求。

3. 去库存的重要举措可能即将到来。

“综合研究处理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”的信号十分明显。前半句从需求端考虑,要去库存;后半句从供应端考虑,即减少供应。

通过供需双方的调整,来解决供需新变化,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下跌趋势。

接下来,星空平台,(中国)官方网站可以从几个角度继续探讨去库存的措施及其可能效果:

上一次的去库存措施包括降低首付比例、降息、取消限购限售政策、推动货币化棚改、鼓励国企购买商品房等。这些措施特别在三四线城市,对推动房价上涨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到了2023年,中国的商品房库存情况与上一轮去库存时期相似,全国商品房库存量从6.7亿平方米增加至7.4亿平方米,超过了上一轮库存高点。

那么,目前可能采取的去库存措施包括哪些?是否能够有效?

方法依然是过去的方法。例如取消限购限售。

2023年,苏州、长沙、成都取消了限购政策,杭州解除了二手房的限购。目前除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保留限购外,包括杭州、西安、天津在内的城市都在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。

4月30日,北京和天津也放宽了限购政策。

在北京,符合限购条件的居民,无论是单身还是家庭,无论户籍如何,都可以在五环外额外购买一套住宅。

这是为了鼓励购房者扩大购房范围,帮助减少库存。

在天津,对河北、北京的居民取消了限购——即北京市、河北省的户籍居民和在这两地就业的人员在天津购房,享受天津户籍居民的购房政策。

这种政策被称为“都市圈购房同权”,南昌在2021年3月也曾实施过类似政策,但后来因政府的干预被撤回。

目前,首付比例在三四线城市通常已降至20%,部分二线城市也已降至20%,而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普遍为30%。

首付比例的进一步降低也是去库存的一种方法。

在供应方面,4月30日会议之后,自然资源部立即发布了一份《通知》。

通知明确指出,如果商品住宅的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,应暂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让,并积极盘活存量,直到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36个月以下;去化周期在18个月(不含)至36个月之间的城市,应按照“盘活多少、供应多少”的原则,根据本年度内盘活的存量商品住宅用地面积(包括竣工和收回)动态确定其新出让的商品住宅用地面积上限。

这段规定之前也存在,此次再度强调显然是为了加强执行力度。

按照这个规则,目前大多数三四线城市都将停止卖地,而大多数二线城市乃至一线城市都将减少土地供应。

最后几个问题需要考虑:

第一,之前的救市措施已经启动,但是否有效果?

过去三年间,不断解除的限购和限售政策及降低的首付比例并未能有效提振市场。2021年全国基本进入疯狂救市阶段,

但效果并不明显,与2016年放开的二孩政策类似,放开越多,市场反而越萎缩。

数据显示,中国楼市从2021年的“双18”(销售面积18亿平方米、销售额18万亿元)调整至2022的“双13”(销售面积13亿平方米、销售额13万亿元),去年又跌至“双11”(销售面积11.17亿平方米、销售额11.66万亿元)。

房地产贷款创下2016年以来的新低。

卖地收入持续下跌。

这说明取消限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,因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仅是供求问题,更是信心和收入的问题。

第二个问题是市场是否真的缺少房子。

据黄奇帆透露,中国的房屋严重过剩,没有必要继续建设,需求已经饱和。去年3月份,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全国共有6亿栋建筑。

尽管这些建筑包括住宅、工厂、办公楼、政府单位等多种用途,但通常情况下,城市中的住宅(包括商品房、住宅、小产权房、工业宿舍)占比超过一半,农村地区的建筑绝大多数也是住宅。

据此估算,居住性质的房屋可能达到4亿栋左右,转换成套数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。

泽平宏观发布的数据显示,在各类城市中,只有一线城市的套户比低于1,而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套户比均大于1。

套户比即城市中的房屋套数与户数的比例,大于1意味着房屋套数超过户数,供过于求。

这意味着,除了一线城市可能还存在房屋短缺外,其他城市的房屋供应已经大于需求。

第三个问题是需求逐年减少的趋势。

中国的人口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,去年全国人口减少了208万。同时,出生人口与过去十年的高点相比几乎减半,城市化速率也有所下降。

未来购房需求预计将进一步减少。根据房地产行业权威的中指研究院,26至40岁是购房和置换房产的主力年龄段。以此推算,2024年的购房主力人口预计将减少503万。

预计未来几年,购房主力人口将继续减少:2025年减少603万,2026年减少904万,2027年减少1240万人,2028年减少1167万人,2029年减少1406万人,2030年减少1414万人,2031年减少742万人,2032年减少607万,2033年减少604万人,2034年减少360万人,2035年减少276万人,减少53万人,2037年增加30万人。

之后,购房主力人口的变化预计将在正负100万以内波动。

总结来看,虽然政府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,包括去库存、放宽限购、降低首付比例等,但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依然面临挑战。市场供需失衡、消费者信心缺乏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都是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。未来,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需要更加关注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,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市场刺激。

来源(百家号) 作者(房患于未然)

泰和集团(www.chzash.com)